我依照慣例的在幫女兒洗澡,那天她堅持要泡澡,泡在弟弟的小澡盆裡,小腿完全晾在外面也無損她的自得其樂。洗畢,我請她起身,她故意將上半身都都沈浸入水中,說她站不起來。
S:「我沒辦法站起來。」她耍賴著
我:「有辦法的,請站起來。」
S:「不可能!我就是沒辦法站起來!沒辦法就是沒辦法!」
我:「妳把兩手扶在浴缸邊緣,先把上半身撐起來」我深呼吸,試著耐著性子。
對,我可以扶她一把,但我不想。她耍賴我擺爛,大家就僵持在水氣繚繞的浴室裡吧。
S:「我沒辦法!我沒辦法!我沒辦法!」Showing開始歇斯底里的尖叫。
我:「妳有嘗試看看嗎?妳沒有!妳就是躺在那裡說你沒辦法!妳可以試著用手撐撐看,妳可以試著用腳踩看看,但妳什麼都沒嘗試!」我理智線也被磨斷,開始大吼。
Showing開始瘋狂的在浴缸扭動,邊尖叫拍打水面,弄的我衣服濕透,耐性全無。我起身大步走出浴室,請老公去收拾殘局。這時候多說無益,換手就對了,先冷靜下來才是王道。
我的情緒是憤怒並混雜著愧疚,媽媽常沈浸在這樣的情緒中,每天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,但又偏生不知道該怎麼改善,不管是改善小孩,還是改善自己。
隔天我寫了篇短文給女兒,她晚上閱讀後也回覆幾句話給我。
(左頁為Showing的回信)
母女大和解,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
屁。
這樣的狀況週而復始地在我們家上演,比以巴衝突的頻率還要高上許多。我就是不喜歡她遣詞用字的方式。「不可能」、「沒辦法」、「就是這樣」、「根本沒有」,侷限了所有可能性,我覺得非常刺耳,卻找不到方法請她修正。
不過就是口頭禪,很嚴重嗎?
熟知我的朋友就知道,我的字典裡沒有「不可能」、「沒辦法」,偏偏我女兒的字典裡不只有這些字,大概還把他們列為重要關鍵字。我每次聽到她漫不在乎的重複著這些字語時,我就像是被踩到地雷一樣,會瞬間不耐煩。而她,大概是越看我不喜歡,越是朗朗上口,成日掛在嘴邊,戒都戒不掉。
直到有一天,我在高鐵上掙扎在兩個小孩一分鐘提問一次,三分鐘有爭吵要排解的狀態,還試著閱讀李笑來的<跟時間當朋友>。翻閱到其中一段時,我喜出望外,趕緊招呼Showing一起看。書中有個段落是這樣的…
在我的成長過程中,父親常常幫助我糾正不良的語言習慣。…這些糾正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,是父親禁止我在任何情況下說類似這樣的句子:
「……本來就是嘛!」
現在想起來,真的要感激父親,他就是那樣簡單而又「粗暴」地用幾個星期的時間使我一生不再使用這樣的句型。這樣的句型在生活中只有一個用處---找藉口。
我帶著女兒把這段逐字閱讀過一次,閱讀書本讓她冷靜地吸收我要傳達的訊息,而不是把這樣的說法當做是我的譴責,刻意反抗或是無視。真好。
(一本好書)
(針對這件事情,我也再次提筆寫信給Showing)
語言不只表達,也左右著思維
我很開心我的想法有實例可以支持,本來我還糾結於「是否應該連小孩說話的用詞都干涉」,我自認思想開放、作風開明,實在不想當管頭管尾的雞婆雜念媽媽。但是身為家長,我們確實有責任教育小孩正確的說話方式,雖然有時候,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詞語。
教育小孩讓我們的生活中充滿挫折與疑問,但同時也讓我們帶著「疑問」去找「答案」。在僵化的填鴨教育體制下,我們長久以來不知為何而學習,太多知識理念被塞進我們的腦中,難以被我們認份地吸收消化,更不要說應用了。但身為媽媽之後,我被迫主動學習,因為媽媽的生活中有太多疑難雜症等待被解決。而沒有任何一種學習,比「拿著問題去找答案」更來的主動積極了。
從尋找得到的答案中,我發現人們的「思維」真的會因為使用的「語言」而受到影響。正確的使用詞句,可以有效地引導、養成、刺激人們的思考。更進一步的,當我們禁止小孩說那些限制或誤導思考的詞語時,我們可以建議他們「換句話說」。
我或許可以好好的跟showing說:
與其說「不可能!」不如說「雖然看起來不可能,但或許…」
與其說「沒辦法!」不如說「真的很困難,但我試試看行不行…」
與其說「他就是這樣!」不如說「他很常這樣…不知道有沒有我沒發現的…」
這種「換句話說」的方式,不也就是長輩們很常說的「轉念」嗎?
外國小孩在對父母長輩頂嘴或罵髒話的時候,家長會嚴肅的告誡小孩注意遣詞用字「Watch your language!」(注意你的語言)。這句話我現在想起來才覺得含義深遠。而不管小孩還是媽媽,真的都需要注意我們的語言。
或許,在下一次我急躁的開口指責小孩「你這樣做不對!」時,也可以提醒自己,換句話說吧,我可以說「你這樣做,會有不太好的後果,媽媽可以教你一個更好的方法喔!」
Hey, let’s watch our language.
留言列表